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學音樂 不等於 一定要念音樂系】


最近越來越常聽到一些家長說:我小孩以後又不念音樂,不用學啦!!或者是 [老師,聽說以後學音樂的會沒有飯吃、賺不到錢,所以我們先暫停不學囉!….]每次聽到這些說法,我都覺得有些話想說….

是誰規定學了音樂就一定是要念音樂系呢?好多小孩從小學畫畫或是英文或是舞蹈,也沒規定以後就一定非得念美術系或是外文系或是舞蹈系阿~

學音樂,就跟學其他才藝是一樣的,出發點應該是為了增加自己本身額外的才能,而不是為了想要找工作賺錢才去學音樂,當然有些人為了未來的夢想是想成為演奏家而學音樂,那又另當別論。我也聽過有家長告訴小孩說,當音樂老師很賺錢,所以你好好的學音樂,長大以後也可以賺很多錢………聽到這種說法,我都要昏倒了!!

在音樂的世界裡,不管你演奏的是哪一樣樂器,也不管你是學古典音樂或是流行音樂,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音樂都能帶給我們非常多不一樣的經驗,它有別於在學校所學的學科科目,學校的科目通常都較偏理性面的學習,而音樂則是讓我們接觸感性的一面,可以激發我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讓我們有機會接觸更多元的世界!

學音樂,真的不是只為了考音樂系,無論是學音樂、學畫畫、學跳舞,都能夠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培養我們的藝文氣息以及藝術的鑑賞力,如果大家的素養都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氛圍都會不同的!(所以以後有機會應該來推動個全民音檢之類的…呵呵)

還記得當寶寶小時候,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想盡辦法讓寶寶聽音樂,或是讓自家的寶貝去上一些音樂律動課程,在潛意識中其實大家都知道接觸音樂是好的,音樂對我們的成長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我的許多學生,從小學音樂到大,沒有念音樂系,但是因為在學音樂的過程中被音樂感動過,變成喜愛或是熱愛音樂,他們告訴我,在繁忙的職場生活中,偶爾還能跟朋友一起玩玩音樂,或是參與一些音樂的演出,他們覺得很開心,生活也過得比別人多彩,因此他們從來不後悔學音樂,也很慶幸自己的堅持,才能過得與眾不同!

所以,不要再說 因為不考音樂系 所以不學音樂了哦!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你也是這樣的家長嗎?】

[快點去練琴…..都幾點了……還在摸….]
[你再不好好練琴就不要學好了……..]
[你到底在彈些什麼?怎麼這麼難聽?.....]

我想如果家裡有學音樂的小孩,這幾句話應該很不陌生,甚至幾乎天天都在上演相同的戲碼!然後常常接下來就是小孩被臭罵一頓,或是親子間開始冷戰……

很多的家長送小孩學音樂或其他才藝之後,以為一切交給老師就行了,自己就是盡責的接送、回家負責提醒小孩練琴就好,其實,這樣是不夠的!

我常常碰見家長載著小朋友到音樂會的地點,讓小孩孤單的一個人進去聽音樂會,等結束再來接他;也有叫小孩去練琴卻在旁邊看電視或是玩線上遊戲的;甚至是小孩要上台演出,家長也都只送到門口卻不進來參與的………,不知如果換成你是小孩的角色,你會有何感受呢?

其實 小朋友學音樂的過程中,是很需要家長的支持、鼓勵、參與、陪伴的,
當他彈得好聽時,適時的讚美 能帶給小孩成就感,當他在練琴的時候,你在一旁陪伴,不一定要指導他,你可以在旁邊看看書或是做點自己的事情,對小朋友來說,他不會覺得自己在練琴的這個時候是孤單的,往往練起琴來會比較開心!
有音樂會的時候,一起陪他去聽,小孩會非常樂於跟你一起討論,有演出的時候,在台下當他的粉絲,他一定會表現得更起勁!

現代的家長都非常的忙碌 大家都想給小孩最好的環境與栽培,
但是如果我們也能夠在過程中多陪伴他們,我相信一定事半功倍!!

我也遇過很多很棒的家長,他們都陪著小孩一起在音樂的學習中成長,不管是聽音樂會或是練習的參與,在他們的身上我看見了很棒的親子互動,小孩們也因為感受到了家長的重視而更努力地去學習,在音樂的領域中都有很棒的表現!

如果您希望小孩能夠喜歡音樂,甚至在音樂上有所表現,那就來與他們一起認識音樂,一起參與學習音樂過程中的大小事吧!

小孩的童年只有一次,過了就不會再回來,在學習的這條路上,
由我們陪著小孩做,比起只是命令他們,結果一定會超乎你所想的!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好書分享~【音樂課】

自從看了[音樂課]這本書之後,
我就開始在學生身上陸續實驗一些書中的觀念
其中,書中提到2個觀念我覺得很有趣

它以我們初學語言來舉例:

1.我們開始學講話的時候,爸媽並沒有把我們關在房間裡
規定我們一定要每天練習說話3小時,或是逼我們去上說話課
我們是在自然而然的過程裡學會說話......

2.當小BABY開始學習語言時,周遭的大人們相較於小BABY來說
就等於是語言界的大師,這些大人們有最精確的發音與最正確的文法
每天跟這些大師們不斷的對話,
小BABY自然而然就可以又快又正確的學會語言

基於這2項概念,我一直在思考
怎樣也可以讓我的學生可以自然而然的學會音樂?
而不是只能被關起來枯燥的練習,
而且對於學生來講
他們就像是在學音樂的嬰兒,而我們相較於他們來說
就是那已經懂音樂的大人~
如何可以讓他們與我們一起練習音樂?

後來 我找了一個方式 
就是在每個學生的課程裡加入了四手聯彈這個項目
實驗了2個月之後,學生都告訴我說
她們好愛四手聯彈喔!
因為可以跟老師一起彈,他們覺得很有趣
(有些學生甚至認為 能跟老師一起四手聯彈 是因為自己變厲害了 呵呵~)
而且也會為了能跟老師聯彈得更好,
他們會主動更加努力的把這個曲目練熟

在聯彈的過程中 我偷偷的觀察
她們的表情都很專注、很開心
而且會主動去注意拍子有沒有算對
小心的不要彈錯音
甚至彈得不太好的地方 還會要求多練幾遍

最重要的是 
我發現她們真的能夠開始享受音樂的樂趣
很enjoy在自己演奏的音樂當中......
而且透過四手聯彈,
我能夠介紹更多種類的音樂風格讓他們認識

我想如果能夠藉由四手聯彈的經驗
慢慢引導她們其他領域的學習,
這樣 我們的小孩應該能夠更快樂的接觸音樂吧!

不知其他老師們是否也有機會分享一下
您讓小孩喜歡音樂的撇步呢?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死在指揮棒下的音樂家


數百年歷史的古典音樂圈
因為不同的時代背景,
總是會有不一樣的事件產生…
音樂的本質無論經過多久都是不會變的,
但音樂的形式可說是日新月異的在改變…
還有越來越精緻,造形也越來越華麗的各式樂器…


音樂史上故事這麼多,今天要來說的是關於~
由網友們票選出來覺得最瞎的事件第一名...
「被指揮棒砸到腳而因此死亡的盧利」的故事

這不僅是最瞎的事件第一名,也可說是最衰的第一人…
大家一定覺得很莫名其妙
這麼丁點大的指揮棒…是要怎麼砸死人?

其實 目前我們使用的指揮棒
已經是經過進化再進化的,才變成細細長長尖尖的這個樣子…
再過些年  跟著時代的進步,開始會改良成有LED燈在上面也說不定…

在巴洛克時期之前是沒有所謂「指揮棒」這種東西的…
或甚至是說連「指揮」這個角色也沒有…

首創有指揮棒這個東西,也就是由今天的主角…
法國宮廷音樂家盧利所發明的…
用類似手杖的長形木條,敲在地板上打拍子…
製造出聲響,做為拍子的依據…
但有天很不幸的,他在指揮的途中太起勁…
捶著捶著,不小心就大力的砸到了自己的腳上…

最後傷口因著細菌感染,自己又拒絕接受治療,
就這麼過世了…實為可惜…


至於細小的指揮棒,則是由「孟德爾頌」發明出來的…
他希望樂團成員能更清楚的看見指揮的手勢…
就從餐桌上拿了個鯨魚骨頭來用…沒想到一試成名…
從此,細細長長的棒子就成了指揮家的象徵…

真也不要小看這個指揮棒,手舉起來連續揮動個三五分鐘…
這個動作其實是很痠的…
不要以為指揮只是站在前面打拍子的一個人,
手在那鬼畫符的晃來晃去…
好的指揮,的確可以將肢體語言延伸到指揮棒,讓節拍、強弱、
甚至表情、分部的強調等,藉由指揮棒傳達出來。

指揮要如何把樂曲中的旋律籍由指揮棒再經由樂團傳達出來…
那就是一種非常了得的學問,以及跟樂團深厚的默契…
在樂團中指揮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呢…
而且每個指揮都有屬於自己的習慣還有與眾不同的特色…

最後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指揮大不同…看看
指揮與樂團之間…完美又有默契的演出囉!

【好有默契版】






【你好瘋狂版】







台北音家書房 粉絲頁